一年一次的三九灸已經開始了,三九灸歷來被稱為調理身體的絕佳時機。這種趁天時進行灸療的效果雖好,但如果不能系統性地進行灸療,效果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。難免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:我每年都有做三九灸,為什么效果不如他人?這就得從三九灸穴位的選擇和時間等來找原因了,下面就一起來好好看看三九灸的相關知識!

中醫《黃帝內經》說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,肺、脾、腎臟器的虛弱(即免疫功能的低下)是身體致病的關鍵。所謂“寒者熱之”,“三九灸”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溫熱療法,效果顯著,跟“三伏灸”一樣,長期受到大家的熱捧。每年冬天進行“三九灸”來加強和鞏固“三伏灸”療效,是對“三伏灸”的有效延續和補充。“三九灸”與“三伏灸”相配合,陰陽并調,夏養三伏、冬補三九,通過這種灸療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,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,其療效相得益彰。

冬季是各類呼吸系統疾病的好發之時,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,此時陽氣斂藏,氣血不暢,皮膚干燥,毛孔閉塞,在三九天對相關穴位進行艾灸療法,能溫陽益氣,健脾補腎益肺,祛風散寒,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。其中又以白天進行調理效果極佳,因為白天人體穴位處于開放狀態,氣血通暢,有利于藥效的快速滲透,因此可以提高療效。
三九灸雖然好,但是仍有一些人群不適用,如:
1. 禁忌人群:孕婦、女性經期、嚴重心臟病者、器質性心臟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、精神分裂患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、做過植入性手術者,有過內出血者、裝有心臟起搏器或金屬的患者、重癥疾病患者、高熱神昏、高血壓危象、肺結核晚期、急性傳染性疾病、大量咯血、嚴重貧血、急性傳染性疾病、支氣管擴張、哮喘患者的發病期間,也不宜進行灸療。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在過饑、過飽、大量飲酒、大渴、大汗淋漓、精神情緒過于激動、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也不宜進行灸療。

溫馨提示:三九灸重在預防復發,當疾病復發嚴重時,艾灸雖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,但是如需及時治療,患者還應到醫院相應科室對癥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
日常防病養生保健灸:
關元穴、神闕穴、命門穴、中脘穴、涌泉穴等穴,根據自身可適當選擇配穴。

關元穴:補一身之元氣
神闕穴:溫腎壯陽,理腎袪寒
命門穴:生命之門,動力之源
中脘穴:和胃健脾,降逆利水,延緩衰老
涌泉穴:益氣補腎,提高機體免疫功能
引九灸:12月13日~12月21日 一九灸:12月22日~12月30日 二九灸:12月31日 ~ 1月8日 三九灸:1月9日 ~ 1月17日 加強灸:1月18日 ~ 1月26日 |

艾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量由小而大,時間由短漸長。所以接受“三九灸”調理,可在冬至日之前就開始,讓身體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。之后艾灸每九第一天為最佳(能根據自身體質,適當持續施灸更好),等到三九、四九最寒冷的時候再進行加強調理,防病調病效果將更為顯著。
需要說明的是,利用“三九灸”保健調理并非一日之功,需要堅持整個療程,而且最好連續堅持三年,這樣才能事半功倍。
在進行“三九灸”時,須注意適當的忌口,調理期間:
1. 忌煙、酒。
2. 忌辛辣之品,如肉桂、花椒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狗肉、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等,以防燥熱內盛,暗耗津精。
3. 忌大量進食海鮮、鴨肉、鵝肉、苦瓜、西瓜等寒涼之品,以免引起過敏、脾胃虛弱或減弱調理的效果。
4. 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,以防人體內外濕熱引起不適。

此外,調理期間不宜過量運動,以免汗出過多,導致氣陰兩虛。

“治未病”:
三九天氣候寒涼,而“寒主收斂”,人體處于收斂狀態,影響氣血循環,再加上三九天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,也是人們最容易誘發虛寒之癥的時候。艾灸為純陽之火,能夠推動氣血循環、溫經散寒,在這時艾灸在防病養生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“夏病冬治”:
夏季暑熱易耗傷陰液,以至陰虛津虧,或因炎熱走泄陽氣,以至氣津兩虧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而寒冬季節,萬物歸藏,在最寒冷的三九天進行艾灸調理,最易填補人體元陰元陽,溫潤五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