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是24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,是冬季6個節氣中的第5個,從公歷來看卻是每年的第一個節氣,小寒節氣的到來,意味著進入了隆冬季節。
小寒之日雁北鄉,又五日鵲始巢,又五日雉始雊。
中
國
節
氣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十二月節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則大矣。”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,尚未大冷,但隆冬“三九”基本上處于本節氣內,因此又有“小寒勝大寒”之說。
所謂“冷在三九”,小寒與三九灸重合,這段時間寒冷來襲,去世人數往往增多,最需要防寒,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,我國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數比夏天高41%。
尤其上了年紀后,人體自我調節能力下降,抵抗力弱,氣溫的變化以及冷風的侵襲很容易導致疾病加重。
民間也有說法,“只要能扛過冬天,熬到春天,又能平安過一年!”因此——小寒節氣,要小心躲開下面那5道“要命坎”。
小寒節氣
躲開5道要命坎!

01.低溫加重心絞痛、心梗、猝死!
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發現,室外溫度每降低1攝氏度,人體收縮壓約升高0.19毫米汞柱,舒張壓約升高0.12毫米汞柱。這樣會增加心臟負荷,而且冷暖不定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,影響心臟血液供應,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。
02.溫差誘發腦卒中、腦血栓!
冬季人體毛細血管收縮,血循環外周阻力加大會引起血壓升高,促進血栓形成,因此上了年紀的人更容易導致誘發腦中風。
03.寒冷干燥引發肺炎、哮喘!
寒冷干燥,再加上又是霧霾多發季節,很容易導致肺炎、哮喘、急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發作,這樣的類患者從立冬之后就開始慢慢增多。長期處于寒冷干燥的環境中,很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,甚至最終要了命!
04.感冒、流感誘發肺炎、心肌炎!
冬天是感冒多發季節,體質虛弱的人不可避免地成為流感病毒首要攻擊目標。國家疾控中心曾分析了2005-2011年我國30個省份流感的監測情況,發現1-2月份,甲型流感通常會在我國北緯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,以及中部省份出現高峰;到3-4月份,流感就要南下,需要警惕。
05.天冷地滑,骨折導致多種并發癥!
入冬后,老人出現骨折的現象明顯增多。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,容易導致原有的內科系統疾病加重,以及泌尿系統感染、褥瘡、肺炎等并發癥。另外骨折患者長期臥床,容易形成深靜脈血栓,而血栓會隨著血液循環游走可導致肺栓塞,重者可導致骨折病人猝死。
小寒
飲食養生,滋陰潤燥
冬天毛孔閉合,陽氣內斂,容易瘀而化火,因此,要滋陰、養陰,以防虛火傷陰,因此推腹是很好的方法,可以讓身體整個氣機順暢。
做艾灸的朋友 ,特別的是本來就陰虛的艾友們!
1,艾灸人自己的飲料:一杯溫熱的蜂蜜水;

2,我們也可以通過飲食來調整:蜂蜜、柚子、銀耳、木耳、芝麻、蓮子、百合都是滋陰的。
內熱大的朋友每天一小碗銀耳羹,不用加其它材料,一直吃到立春;開水蛋也是極好的。
3,如果你是艾灸達人,早上給自己煮一碗“小米山藥粥”,即滋陰又健脾胃!

小寒
強身4搓
小寒時節陽氣潛伏,利用空閑時間按摩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達到驅寒和調理身體的雙重功效。
搓足心——暖腳補腎
不但可以補腎安神,對預防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搓腹部——保健脾胃
長期堅持這么做,可以調理脾胃、預防便秘。
搓腰部——補腎壯腰
能疏通帶脈、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,對緩解腰部酸痛、預防腰肌勞損以及女性的痛經有很好的效果。
搓頸部——暖身驅寒

大椎穴位于頸后最突出的骨頭下方,在人體督脈線上,是陰陽經交會之處。若外出歸來全身發冷,可是試試搓揉大椎穴暖身。
小寒
防寒 4 暖
冬季養生首先提倡“藏”陽氣、防寒冷,寒邪入體,很容易生??!防寒一定要護好4處!
頭頸要暖——圍脖帽子

頭部是神經中樞所在地,中醫講為“頭為諸陽之會”;而頸部脂肪少,又是勁動脈所在地,散發的熱能較大。頭頸受風寒侵襲,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、頭痛,甚至心腦血管疾病。
建議:高領衣服、圍脖、帽子等都可以保護頭頸,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,也有
腰背要暖——曬曬太陽
后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,督脈被稱為“陽脈之海”,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。
建議: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,背對太陽而曬,可壯養人體之陽氣,使全身氣機調和暢達。
腹部要暖——試試按摩
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樞紐,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,如神闕、氣海、關元等。
建議:腹部保暖除了平時要保證穿著外,也可兩手搓熱后按摩腹部,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。
腳部要暖——熱水泡腳
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,是人體“小心臟”。而腳離心臟最遠,供血少,寒氣很容易從腳底侵入。

建議: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,最好睡覺前用熱水泡腳,然后用力揉搓腳心,促進血液循環。
小寒
養生穴位
1、頭中心:即百會穴,在頭的正中間。
可經常用掌心按摩,因為這是諸陽之匯,是人體的高處。
2、胸中心:即膻中穴,位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

現代科學發現,人老是從胸腺開始衰老的,經常捶打這里,可以延年益壽,驅散心中的抑郁之氣,還能排泄毒氣。
方法:可兩手交叉,握空心拳,不要太實,捶打此穴。
3、腹中心:即氣海穴,位于臍下1.5寸。

方法:可每天早晚,用掌心順時針、逆時針各按摩六十下,讓丹田有溫熱舒適的感覺。
4、手心:即勞宮穴,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。
勞宮穴在心包經上,經常按壓,可強壯心臟的作用。
方法:可以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;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角上按勞宮穴,時間自由掌握,長期堅持可使心火下降。
5、腳心:即涌泉穴,位于腳底中線前1/3與后2/3交界凹陷處。

最好是勞宮穴(手心)與涌泉穴(腳心)互相交叉按摩。涌泉穴是腎經的穴位,勞宮穴是心包經的穴位,互相交叉按摩可以達到心腎相交、水火相濟的效果,能治失眠。
方法:可在每晚臨睡前半小時,擦熱雙手掌,然后右掌按摩左腳涌泉,左掌按摩右腳涌泉,使心火下降,腎水上升,促進睡眠。